高校历史建筑防火安全解析——以重庆大学工学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 引言我国高等教育始于近代,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高校历史建筑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经粗略统计,我国建校历史超过百年的三十四所高等院校中,就
0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始于近代,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高校历史建筑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经粗略统计,我国建校历史超过百年的三十四所高等院校中,就有近一百六十余处优秀历史建筑仍在超龄使用中。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导致校园人数激增以及教学设备要求不断提升,这些历史建筑原有的防火设计已经远不能满足现代需求,产生了许多安全隐患。近几年来高校火灾频发,许多优秀的历史建筑损失惨重:2010年清华大学著名建筑清华学堂大火敲响了高校历史建筑防火的警钟;2014年1月发生在南京大学北大楼的火灾,使得这座建于1917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受到了难以弥补的伤害,高校历史建筑防火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关注。为了让校园历史建筑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增加建筑的防火安全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重庆大学校园中的历史建筑多建于上世纪30-50年代,保存质量完好,现在仍然承担着教学办公功能,主要结构为砖木结构。本文选取重庆大学校园中的两栋仍在使用中的历史建筑——工学院楼和文字斋为例,对其防火现状进行调研评价,反映校园历史建筑保护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防火安全隐患,在此基础上提出防火设计改进意见,思考在保护历史建筑文化价值的同时提高其安全性的方法。
1 建筑简介
1.1 工学院教学楼基本信息与结构类型
重庆大学工学院楼始建于1935年,由留法学者刁泰乾设计,带着浓厚的欧式风味又具本土色彩。建筑成L型布局,入口处为六边形塔楼。工学院大楼墙体全部用条石砌筑,各层屋架均用杉木建造,是独特的石木建筑结构。建筑主体结构完好,基本功能和空间布局未发生改变。如今工学院作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学楼屹立在幽静的重庆大学校园中,与沿路的历史建筑文字斋、理学院楼、松林坡礼堂一起承载着重庆大学的历史痕迹(图1)。
图1 工学院近景
1.2 文字斋基本信息与结构类型
文字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是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建筑。平面呈“工”字型内廊式,单层坡屋顶。墙面由青砖砌筑,红色木柱支撑,古色古香,后门可眺望嘉陵江。现为重大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办公用房和学术研讨基地,是重庆大学至今保存较完好的老建筑之一(图2)。
图2 文字斋近景
2 防火现状解析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是我国建筑防火设计中的一部基础技术规范,在指导和规范我国建筑防火设计、防火监督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规范从建筑的总平面布局及平面设计、耐火等级与耐火设计、防火分区、安全疏散、自动报警系统等方面系统规定了建筑设计防火性能的技术性要求,适用于一般民用建筑。因此本文选取在现行规范的具体防火设计条例下分析尚在使用中历史建筑的防火现状,讨论符合规范的建筑防火安全改善。
2.1 总平面布局
2.1.1 保护范围线确定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规定: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应包括历史建筑本身和必要的风貌协调区。对于校园历史建筑,考虑到两栋建筑的重要程度、在校园中的景观作用、自身的景观环境要求以及周边已建成环境事实,可将保护层次划分为:绝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绝对保护区即历史建筑本身,不得进行对历史建筑造成破坏损毁的工程建设;建设控制区划定考虑为建筑与相邻道路边线之间的区域(图3),控制范围内不得有易燃,有害气体及与历史建筑性质不符合的构筑物和设施。
图3 工学馆(左)与文字斋(右)总平面布局
2.1.2 防火分类与耐火等级
工学院楼与文字斋属于低层建筑,根据相关规范不进行防火分类;因其属于校园中重要的公共建筑,耐火等级对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应不低于二级。
2.1.3 消防间距与消防车道
(1)工学院楼:建筑南临校园车行主干道,四周其余皆有宽度为4.5m的消防车道与周边多层建筑隔开,满足消防需求。
(2)文字斋:建筑坐北朝南,南面临近校园交通干道。东侧与理学院以道路隔开,西侧临近机械学院(多层),两者以绿化带分隔。建筑北侧为校园环道,南北道路间距为55m,满足消防要求。
2.2 平面设计
2.2.1 防火分区
(1)工学院楼:建筑为简单的内廊式“L”型布局,主要入口位于转角处的六边形门厅,各房间由内廊走道连接,各楼层之间通过门厅正对的木质楼梯以及两部双跑楼梯衔接,底层走道尽端直通室外。工学院楼建筑体量小,底层建筑总面积约为1400㎡,根据相关规范,只设一个防火分区。由于门厅通高三层,根据相关规范需要单独设置防火分区,但因门厅为重要的安全疏散出口,不能简单采取防火卷帘进行分割,应防止因卷帘下落后造成人员疏散的出口减少,或形成袋形走廊等对安全疏散极不利的现象发生[1]。因此,可以采取在门厅主楼梯与走廊连接处增设乙级防火门的方式,将各层的开敞楼梯空间划分在底层防火分区内,提高建筑的防火性能。
(2)人文学院楼:建筑平面布局为简明的内廊式“工”字型,主要出入口位于中轴线上的门厅,建筑总面积约为837㎡,只设置一个防火分区。
2.2.2 安全疏散
(1)安全出口:工学院楼底层共有三个安全出口,分别位于直角平面的转角及两端,可见其安全疏散十分方便。文字斋建筑面积小于1000㎡,根据现行规范整栋建筑划为一个防火分区,需要两个安全出口。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方便管理,只有正门可以进出,整栋建筑只有一个安全出口,为保证建筑的消防安全,应切实保证安全出口的畅通。
(2)疏散路线:工学院房间分隔均匀,底层房间基本平面尺寸为9m×5.7m,房间总面积为51㎡左右,对照现行规范,房间面积不大于50㎡时,可只设一个安全出口,工学院建造年代较早,且为石木结构,在墙面开门洞对建筑结构性能有一定影响,且房间建筑面积接近于50㎡,因此只设置一个安全出口是可以接受的。文字斋平面布局为内廊式“工”字型走道,逃生路线明确,安全疏散组织较为简便。
(3)疏散宽度:工学院楼采用内廊式布局,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相关规定,双面布局的内廊式建筑走道净宽根据其使用功能而定,若为教室,则净宽不小于2.1m,若为行政用房,则不小于1.5m。工学院以教学用房为主,其走道净宽实测为2.4m,符合相关规范。文字斋内廊走道净宽为1.5m,因其作为办公建筑使用,也符合相关规范。
图4 文字斋(左)与工学馆楼(右)平面防火设计改善
2.3 防火构造
防火构造设计是建筑防火的关键所在。历史建筑建成年代久远,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对其进行防火构造设计时,应注重不破坏建筑原有材料的质感和肌理,尽量采取隐蔽的构造做法。
工学院楼为石木结构,石材防火性能好,但室内楼板和门窗暴露在外,需采取涂刷防火涂料进行处理,每层木地板下敷设一层加岩棉的防火板复合防火隔层;另外室内楼梯均为木结构,可采用钢结构作为主要承重构件,将原有楼梯木板材料进行防火处理后铺设到钢结构表面,一方面延续了老建筑的材料肌理,一方面提高了安全和防火性能(见图5)。
图5 工学馆楼门厅楼梯构造做法参考
文字斋主体结构为木质,现场调查发现其木梁架隐藏在吊顶层之上,未能断定是否进行过防火处理,外露的门窗皆涂刷过防火涂料。为防范火灾发生在吊顶层,需采取定期监察吊顶层内电路安全状况,更换老化电路或增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措施。
2.4 消防设施
高校建筑规模大,种类多,各种消防设施需一应俱全,如室内外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建筑防排烟系统、应急照明系统、消防供电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等,这些消防系统都需要定期维护保养[2]。
目前工学馆已完成室内翻修工作,走廊内共设有四个室内消火栓,配制了足够数量的灭火器。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在建筑周边绿化带中只有一个室外消火栓,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在工学馆西、北、两侧各增加一个室外消火栓,以更好保证工学馆楼的防火安全(见图3)。文字斋室内消防设施完备,在主入口门厅两侧设有疏散引导箱,沿走道设有灭火器箱。室外消防系统也较为完善,建筑周边的绿化带中均设有室外消火栓(见图3)。另外,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工学馆存在电线搭接混乱的现象,长期暴露在外的电线容易老化导致走火,应及时整治室外私搭线路,清理老化线路。
3 总结
保证高校历史建筑的安全是保护校园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谈及的两栋校园历史建筑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适应了现代功能和使用需求,在对其消防设置与现在规范进行对照中发现,历史建筑虽然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只要使用适当的消防技术,在保证不对其风貌和结构安全造成影响的前提下,也能用其他办法解决消防方面的问题。坚持在历史文化性、社会效益性、防火安全性三位一体的思维,制定防火适应对策,才能达到提高安全性的同时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目的,使得校园历史建筑得以继续保持活力,延续传统文化和精神。
文章来源:《安阳工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aygxyxb.cn/qikandaodu/2020/0901/360.html